乒乓冠军朱雨玲的"双面人生":讲台与球台都是主场
7月14日的WTT美国大满贯女单决赛现场,记分牌定格在4-2时,天津大学体育馆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。校队学生们盯着直播画面,看着他们的朱老师捧起冠军奖杯,就像见证了一个现实版的热血漫画情节——毕竟上周这位冠军还在给他们纠正握拍姿势。
"让身体带动手臂""等球弹起来再打",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"雨玲工作室"里,这样的指导声每天都会响起。八张乒乓球台前,总能看到一个扎着马尾的身影在学生间穿梭,手里拿着记录训练数据的平板电脑。要不是偶尔露出的专业级反手击球动作,很难把这个亲切的老师和曾经叱咤乒坛的世界冠军联系起来。
2023年选择来天津大学当体育老师时,朱雨玲的简历上已经写着10个世界冠军头衔。但站在第一堂课的教室里,面对80%连握拍都不标准的学生,这位见过大场面的冠军反而紧张得提前写了整页教案,连课间休息时间都精确到分钟。有学生偷偷说,第一次见到朱老师示范发球时,全班都屏住了呼吸,"那球转得跟陀螺似的"。
校队的孩子们最清楚朱老师的"反差萌"。平时训练时和大家嘻嘻哈哈比跳绳,输了还要被起哄"世界冠军翻车";可一旦进入教学状态,她能从二十人的课堂上准确指出每个人的技术短板。有学生发现,朱老师记名字的方式很特别——是靠记住每个人的打球动作。"上学期在食堂遇到我,她脱口就说'你正手攻球时肘部总抬高',我当时筷子都吓掉了。"
在办公室的"顶峰相见"书法作品下,朱雨玲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:每周12节本科课、研究生专项训练、校队指导,还要抽空攻读博士学位。但最让人意外的是,她悄悄恢复了职业训练。校队队长杨新宇回忆,6月15日那场突如其来的加训,其实是老师出征前的"彩排"——当时谁都没发现,她背包里装着绷带和肌效贴。
从教室到赛场,朱雨玲的转身比人们想象的更轻盈。半决赛战胜伊藤美诚后,有记者问她复出的勇气从何而来,她笑着指了指直播镜头里欢呼的天大学生:"这些孩子总问我'老师你打球时什么样',我想还是直接示范比较痛快。"
现在她的课堂上总多出几个"蹭课生",有来学技术的,也有纯粹想听赛场故事的。而朱雨玲的教案里,悄悄增加了"实战心理调节"的新章节。当有学生担心校际比赛发挥失常时,她会晃一晃自己重新磨出茧子的手掌:"看见没?冠军也会手抖,重要的是下一球照样敢发力。"
在天津大学的海棠树下,朱雨玲和学生们有个心照不宣的约定——无论将来是站在讲台还是球台前,都要活成自己故事里的主角。就像她总爱说的那句话:人生没有标准答案,但热爱永远是最漂亮的回球。
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,倡导积极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争议,欢迎监督指正。
在线炒股配资选择配资,最专业的股票配资公司,正规股票杠杆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